即將過去的被嵌入寒假的冬季學期對熊猫体育注册社區學院大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五味雜陳的:三周後的大考,容易掛科的"硬課",塞滿行囊的"回家作業",首度回家過年的喜悅和松散的假期節奏……
針對大一新生進校後第一個寒假容易忽視學業、導致考試成績滑坡這一特殊情形,校領導高度重視,並會同相關部處、院系展開專項研討,采取了一系列促進課內外聯動、教與學交互的針對性舉措。
寒假前,教務處頒發《關於切實加強冬季學期大類課程熊猫管理的通知》並在節後的第9-10周安排了常規抽查。隨機選抽課程70門次,涉及到23個開課部門,其中含基礎課14門次,通識課56門次。總體上,大類相關課程的平時考核情況較好,絕大多數教師將各種考核手段貫穿在課內和課外的熊猫要求中,通過強化課堂考勤、布置習題、文獻閱讀、小論文、討論演講等多元手段,做到在熊猫各環節都不放松對學生的要求。
計算中心"計算機技術導論(經管類)"課程,五個平行班均布置了寒假作業,不僅有共性的作業內容(虛擬機應用、nero軟件的使用、裝機實驗等),每個老師還根據自己班級的情況,專門為自己班級設計了一些課外任務(軟硬件、殺毒軟件的使用等)。針對計算機技術幾乎零基礎的學生,嚴穎敏等計算中心老師每個工作日辦公室排班答疑,並且利用Bb或者計算中心自設平臺加強與學生之間的網絡溝通,並且已做到所有課程借助網上熊猫平臺進行課程平時考核,還利用FTP、公共郵箱等網絡手段與學生進行作業、測試題的收發、評分和交流互動。學生在給嚴老師的郵件中,真摯地感謝老師的無私教導,希望在這9周中自己"沒有給老師帶來過多的麻煩。"
"大學英語"課程的平時考核構成中,既包括了課堂考勤和綜合表現,也包含口語發言,還包含課外作文和英語段落聽寫測試。白岸楊、陳莎等一批大英老師兢兢業業奮戰在大類學生公外熊猫第一線,一摞摞的作業、星星點點的批改點評……他們深受學生喜愛,成為學生心目中真正的"提燈的人",照亮著學生英語能力提升的成長之路。
理學院"微積分"、"大學物理"等課程組每學期召開熊猫研討會,主講教師參與集體備課。進度、難度如何協調?寒假作業批閱、答疑如何分工?如何在"背對背"的冬季學期考試中,取得滿意的熊猫質量數據?"大學物理"結合課程進步兩度進行冬季學期期中考試,對每位修讀學生進行了階段性的總結評價。宋小龍等老師辛勤耕耘的"大物"樂乎圈子有著大類2013級學生萬余次的點擊和瀏覽,課外要求、咨詢、答疑,沒有時空界限的溝通方便了教與學的互動。
機自學院主講"思考的藝術與技術"課程的汪西川老師承擔了通識課對接國家視頻公開課的1+X試點項目,他每節課後均給出相關閱讀文章,提出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他還布置學生收看相關視頻公開課,設置飛信群討論、設立實踐項目,組織學生課堂演講。土木系秦愛芳老師的"建築的力學之美"、材料學院顏世峰老師的"高分子材料與環保健康"、法學院金成華老師的"生命倫理與法律"、社區學院謝寶婷老師的"發現你的潛能"等通識課課外作業內容都很豐富,內容註重考慮貼近社會熱點,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文學院"唐詩審美"主講教師李翰則利用Bb平臺發布寒假作業,要求學生閱讀唐詩及相關參考書目,節後開學時按小組準備演講主題,要求學生背誦作品準備默寫,寫出課程論文。任課教師運用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既激發了學生課外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教師對班級學生學習的管理效率。
平時考核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作業布置,更關鍵的還在於教師批閱和點評的及時和到位,令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本次平時考核的抽查發現,大多數任課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或小論文批閱認真。理學院"地球上的高能物質"任課教師許曉明認真劃出學生小論文的要點,給予細致的評分,並作認真記錄。文學院"唐詩審美"任課教師李瀚對寒假分組作業進行考查評價,對學生演講的內容作了概括和點評。影視學院"網絡社會崛起"任課教師尤遊布置的作業著重激發學生思考,並將思考融入2500至4000字的課程論文中,擇時隨堂交流,學生收獲較大。
1. Step By Step.第六和第七兩個單元,並就困難的部分答疑。
2.新標準,除了已經聽過的部分,把本學期其余的單元中所有的inside view部分先做完,第六單元全部做完。
3. Total English自學第六單元,並復習四五六三個單元中的"Key Vocabulary",
4.準備一個口頭報告,包括三個問題:What made us choose our topic? What is the biggest difficulty when doing the survey? What have we got in the survey? 開學第一周要做個報告。
1.推薦小說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2.推薦科幻小說一本"Brave New World",
3.推薦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為了實踐錢偉長校長"學生培養更重要在課外"的教育理念,社區學院與開課院系開展課內外聯動培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寒假前,社區學院再次地發出《致家長的一封信》,旨在聯合家長共同營造學生在大學第一個假期間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的環境,實現家校合力育人。這是三年來,學院繼家長學校之外,始終堅持的又一家校聯系舉措。在學院信件的基礎上,各輔導員還創造性地將學生個性化信息反饋給家長。負責經管基礎班學生工作的輔導員郁麗潔老師在每年寒假前給家長的信件上都有新創意。2012年,她以"雙信"的形式給家長致信,即學生的家信連同學院的信件一並寄給家長,學生的家書寫得情真意切,家長普遍反映能夠感受到學生入校以後的明顯變化。2013年,她結合學生個性特點,給每一位家長寫信,告知在校表現,以及對學生生涯發展的建議,很多家長都被她的仔細熱情所感動。2014年,她在信件之外附上名片和溫馨貼士,將聯系方式、選課時間、放假時間、作業量等內容寄給家長,切切實實地與家長一起做好學生的培養工作。
寒假前,在理學院"微積分"、"大學物理"課程組老師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社區學院聘請資深數學教師俞國勝主講多場"微積分"講座,請了姜勤等老師主講習題課,還組織了針對理工、經管大類學生的"微積分"和"大物"測驗,讓學生自我檢測學習水平,督促他們利用寒假時光,有針對性地查找知識盲點,增強學習實效。學院還按寢室統計學生成績,對參測學生在秋、冬學期兩次測驗的進退步情況作詳細分析,特別關註"同差"學生寢室。輔導員深入寢室,與學生溝通交談,幫助每一位學生從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層面分析得失,製定寒假復習計劃。學院以學工組為單位,以"培養合格的一年級學生"為目標,開展了形式豐富的學風建設活動:習題課、寢室結對、互幫自學小組等學風促進因子紛紛成型。其中,頗有成效的是理工一組舉辦的"勵誌"成長訓練營。訓練營由考試中有掛科或者績點較低的學生組成,采用講座、團體活動與深度督導相結合的方式,集合院領導、輔導員、社工研究生力量,對52名學生進行集訓,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學會時間管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寒假中,為了解答學生的學業難題,引發學生對所學內容深入思考,社區學院、理學院、計算中心搭建了"微積分"、"大學物理"、計算機類課程寒假網絡答疑平臺,借助樂乎圈子、電子郵件、QQ群、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理學院宋小龍、王培康和王曉霞三位老師,以及計算中心所有為大一學生開課的任課教師在寒假期間,甚至在新春佳節之際,還關註學生的網絡提問,及時答疑解惑,得到了學生"點贊"。
學院還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學生在假期間發揮青春正能量。不少同學從輔導員布置的寒假作業中感受到了成長與快樂。與理工類多門"硬課"不同,看似柔性的人文課程不需要那麽多算式作業,但同樣需要學生學會把書本知識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實現知行合一。人文經管組的"五個一"作業——讀一本好書、幹一件好事、聽一場好報告、做一次采訪、參加一次社會實踐,讓不少學生收獲頗豐。學生中有的堅持寒假期間至上海火車站和地鐵做誌願者,有的為新疆和田地震災區人民募捐、有的為父母燒一頓飯……從這些事中,他們感受了感恩、包容、奉獻等多種人生體會,開始獨立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他們返校後提交的一張張洋溢著純真笑容的照片、一篇篇充滿著深情感觸的心得,傳達了他們的青春和擔當。
開學以來,社區學院一直提醒學生註意冬季學期熊猫情況的特殊性,一以貫之地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為主要手段,及時配置教育熊猫資源,通過基礎課教師面對面值班答疑等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真正把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